在日常的运动、行走或者一些意外碰撞中,扭伤也是经常会遇到的状况。当我们不小心扭伤脚踝、手腕等部位时,受伤部位会迅速传来疼痛和不适感,紧接着可能就会出现肿胀。此时,不少人会凭借直觉,认为马上进行热敷,利用热传递的原理促进血液循环,就能达到消肿止痛的效果,让受伤部位尽快恢复。
然而,这种做法大错特错。在扭伤初期,也就是受伤后的短时间内,受伤部位的软组织会因为外力的冲击而发生破裂出血,同时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启动炎症反应,以对抗损伤。此时,如果贸然进行热敷,会使局部血管扩张,原本已经破裂出血的血管会进一步出血,就像决堤的大坝,水流愈发汹涌,肿胀也会随之加剧。而且,炎症反应在热敷的刺激下会更加活跃,疼痛也会变得更加难以忍受。
正确的应对方法是在扭伤后的 24 - 48 小时内进行冷敷。准备好冰袋或者用毛巾包裹住冰块,将其敷在扭伤部位,每次冷敷时间控制在 15 - 20 分钟,每天进行 3 - 4 次。冷敷就像是给受伤部位的血管按下了 “暂停键”,能够使血管收缩,减少出血的量,肿胀自然也会得到有效的控制,疼痛也会随之缓解。当 48 小时过去,出血基本停止后,再进行热敷。热敷能够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,就像清扫战场上的 “残骸”,让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恢复正常,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。
除了冷敷和热敷的正确时间把握,扭伤后还需要注意其他事项。尽量减少受伤部位的活动,避免再次受到外力的伤害,让受伤部位得到充分的休息。必要时,可以使用绷带或支具对受伤部位进行固定,为受伤的关节提供额外的支撑,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。同时,抬高患肢也是一个重要的护理措施,将受伤的肢体抬高,高于心脏的水平位置,这样可以利用重力的作用,促进血液回流,减轻肿胀。